返回

男寝关灯后,夜谈直播万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章 土木堡之变
存入书签 我的书架 返回目录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可能导致更新不及时,访问最新更新请点击


    “1449年,正统14年,才22岁的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决定带兵亲征入侵大同的鞑靼和瓦剌人。
    7月15日,仅仅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做准备,朱祁镇就带着了勋贵集团和50万京军御驾亲征。
    然后以一天50公里的速度,带着大军狂飙突进!
    7月19号出居庸关,7月23号抵达宣府,8月1日抵达大同!
    但是一路上,有大风大雨连绵不断,严重影响了大军的进程。
    而且又加上大军出发前期的筹备时间太短,粮草补给准备不足,战斗力和士气更是低迷。
    朱祁镇抵达大同后,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劝王振说:“若行,正中虏计。”
    王振开始有所畏惧。
    等到他们这次大军抵达大同后,骤雨突至,人皆惊惧,于是王振决定翌日回朝。
    这回朝的路线可得选好。
    当时王振有两条路线可以选,一条是按照北边来时的路线原路返回,另一条是南边的路线过蔚州的路线。
    王振的老家就在蔚州,他那一刀子过后,虽然让他成了皇帝身边的重臣,但他始终在家乡的百姓们面前抬不起头。
    所以他想带着这50万兵马,回到老家显摆一下威风,于是让明军走了南边的路。
    这几十万大军走到一半,王振突然又觉得让这些大军踩坏了家乡的庄稼可不好,于是又回到了宣府,从北边的路线回去了。
    朱祁镇抵达宣府,突然又闻也先杀来,于是调兵遣将,留下人断后,自己则带着大军继续返回北平。
    行至土木堡,众人商议在土木堡南面的怀来城休息。
    可是王振却以大军身后还有千余辆车辎重为由,让他们在野外的高地安营扎寨。
    营地处于高处,掘井二丈,仍不见水。
    将士在饥渴状态下,战斗力损失殆尽。
    而也先却带着骑兵在土木堡旁边的麻峪口攻进来了。
    虽然有守将在拼死抵挡,但仍然无济于事。
    于是也先以2万人,困住了明军的几十万大军。
    第2天瓦剌派人来议和,朱祁镇同意了他们的议和请求,并且派了两个通事与也先派过来的使臣一起回去见也先。
    王振以为也先的军队已经退去了,于是让大营往水源靠近。
    回旋之间,行列已乱,明军争先奔进,瓦剌骑兵趁机攻击明军,明军大败,损失大半,朱祁镇与亲兵乘马突围,反被瓦剌军俘虏。
    张辅以下五十多名勋贵大臣死于乱军之中,而王振亦死于乱中!
    史称土木堡之变!
    但是明朝的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里我不禁想要问各位。
    朱祁镇真的是去镇压也先入侵的部队吗?
    朱祁镇所带的部队真的有50万人吗?
    明军的准备真的不充分吗?
    明军不是出去镇压瓦剌过来劫掠的兵马的吗?为什么这支大军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过,只是因为下雨为什么就要班师回朝呢?
    土木堡距离北平就只有100多里地,为什么敌人都杀到这附近了,边军与京城没有派兵过来?
    50万大军,就算是途中分兵出去了一部分人,区区2万人的瓦剌骑兵,又是怎么敢围困他们的?
    别说是50万个人了,就算是50万头猪,你要去抓都得抓好一会儿呢,他们又怎么能精确的从乱军之中抓到大明的皇帝朱祁镇呢?”
    胖子一口气将土木堡之变的主流说法和历史上对这件事的疑问说了出来,宿舍里的三个室友还没有反应,历朝历代就已经炸了!
    “50万打2万还能被反杀!朱祁镇你到底会不会玩!会不会玩!(李景隆)”
    “踏马的,我就说过宦官不能干政!你们看看你们都是怎么干的?!(朱元璋)”
    “作为华夏天子居然还能被绑架!这真是闻所未闻!!(赵匡胤)”
    “怎么从决意亲征,到正式出发只准备了两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难道就没有人教过你吗?朱祁镇!(朱棣)”
    “不对不对不对!北平的兵力不是才有20多万吗?朱祁镇哪里来的50万京师?(朱瞻基)”
    “这历史书上语焉不详,而且胖子所提出的几点疑问确实有它的道理。
    如果土木堡距离京城真的只有100多里,那么也先的胆子该有多大?(苏定方)”
    “而且这大明的军队质量下滑的也太厉害了吧?!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他们还能在主帅不在的情况下,自行结阵反击。
    可是到了朱祁镇的时期,边军们却能让敌军入侵到都城附近!(项羽)”
    “楚霸王,你不知道时间的力量,自从明成祖朱棣死后,再到土木堡之变发生,大明已经过了20多年了!
    20多年,相当于换了一代人。
    年轻一辈没有这么厉害的作战水准似乎也可以理解。(苏轼)”
    “不可能!不可能!朱祁镇,你在干什么?!快出来见我!(朱元璋)”
    天幕上久久的没有回答,不知道是因为明英宗时期没有天幕,还是因为他正在干别的事情,所以现在还不能出声。
    画面回到404宿舍。
    瘦子说道:“土木堡这边这个我看过阴谋论, B站有一个up主讲得非常好,他依靠地图和史书,推测出当时明英宗所带的人马应该不超过5万。
    因为从史书上的路径来说,明英宗朱祁镇带着大军所走的那一条路,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带兵走过。
    而幸运的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名叫做金幼孜的文官将走过的这段路给详细的记录了下来。
    他们所走的这一条路,那是相当的不好走,特别是有一个叫做鸡鸣山的地方,只能够两匹马并排着走过。
    那你们试着计算一下,在最窄只能通行两匹马的地方,50万人要挤过去要走多久?
    怕不是朱祁镇都带兵打到了大同,他队伍的最后面还在北平城内,没出城门呢!”
    陈文是学物理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见他拿过一张草稿纸,立刻在上面写写画画了起来。
    “简而言之:
    若一条道路上的某个点仅能容纳两人并肩通过,那么此点恰似整个行军队列的“瓶颈”,亦是其最慢之处。
    由此便可推算通过人数。
    在最为理想的状况下。
    预先将队伍排列成两人并排的一长队,中间无需任何防御阵型,且不做停顿直接通过。
    以正常的行军速度而言,一天持续不断地行军大约可达 50 公里,若再多则非数万人所能做到。
    如此计算,50000 米的队列,按照前后间隔 075 米,两人并列,50000÷075×2=1333333333,即 13 万三千人。
    由于骑兵不可能在如此狭窄之地胆敢先高速通过而后等待步兵通过,所以无法通过取巧之法提高通过量,此已为极限人数。
    综上,朱祁镇的兵力不可能超过 133 万人。
    需考虑到辎重车会拉长队列,每个建制的小兵团彼此之间需留有间隔以便指挥,人与人之间亦不可能始终保持理想的 075 m间距。
    况且兵经过这种地段一般需要下马牵马行进,速度甚至慢于单纯的步兵。
    此外,那是一段两人宽的山路,而非一个两人宽的门,任何一人出现问题整个队列都需停顿。
    故而此数量至少需减半,也就是说,总人数绝不会超过 67 万人。
    这 67 万已是一天时间内队列通过一个两人宽度隘口的一个并非极限、但相对乐观的估计。
    而且你不可能一直行军不休息吧?
    所以朱祁镇带出去的兵马,不超过5万人,才是正确的数量。
    那么问题来了,朱祁镇带这么少的人,难道就能平定也先的部队吗?
    总不能是故意去送死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